我院第二届社团(团队)创新课题---漓江学院中文系“中华传统文化月”探究调查报告

发布时间:2012-05-20文章来源: 浏览次数:

【摘要】本调查通过举办漓江学院中文系“中华传统文化月”的形式,以中华传统文化和校园“至善”文化为研究对象,调查了漓江学院老师及同学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及践行学院“至善”的文化内涵,分析了漓江学院中文系“中华传统文化月”围绕着学院的“至善”理念,讨论开展传统特色活动的重要意义。我们小组成员就“中华传统文化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培养大学“至善精神”等问题进行调查探究。
【关键词】漓江学院  中文系  中华传统文化月  弘扬传统文化 

       众所周知,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我们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千百年来,它是中华儿女的薪火相传的不灭神话;千百年来它从未沉寂,穿越千百年风沙的中华传统文化,依然绚丽夺目。但现代大学生有多少知道其中的涵义,又有多少漓江学院的莘莘学子深刻领悟了学院“至善”的文化理念,所以从2010年9月10日开始,我们小组成员就举办“中华传统文化月”对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以及该活动对建设校园“至善”文化,培养大学精神等问题进行调查探究。我们调查探究的主要做法如下:
一、课题的前期准备工作
       在2010年9月和10月份,我们小组成员参考了百度百科及最新版的现代汉语词典对“中华传统文化”做出了比较明确的理解和陈述:中华传统文化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中华传统文化以儒家为内核,还有道教、佛教等文化形态,而中华传统文化应包括: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等,包括传统历法在内的中国古代自然科学以及生活在中的各地区、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1。然而武艺在《话说“中国传统文化”》里写到:首先我们必须要研究“文化”一词,只有弄懂了文化一词的根本含意,我们才能真正弄懂中国传统文化到底是什么。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狭义的文化专指语言、文学、艺术及一切意识形态在内的精神产品。“文”既指文字、文章、文采,又指礼乐制度、法律条文等。古“文”字是指纹理、花纹之意。后来发展为包括美好的言语、思想、行为、待人、处世等表之于外的都称为“文”。文明一词就是“文”的延续。“化”是“教化”、“教行”的意思。《周礼&S226;柞氏》:“若欲其化也。”《国语&S226;晋语》:“胜败若化。”《礼记&S226;乐记》:“和故百物化焉。”《孟子&S226;公孙丑下》:“且比化者无使土亲肤。”《荀子&S226;正名》:“状态而实无别而为异者谓之化。”《易&S226;系辞传》:“知变化之道。”《说文》:“匕,变也。”徐灏曰:“匕化古今字。”用为变化,改变之意。再者,我们对学院倡导的“至善”文化参考了学院网站报道,从而了解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诠释的是“至善”的宗旨,其在于彰显光明之德,在于使人除旧布新,在于追求和达到道德修养最高的境界。张葆全教授用这句话引出至善理念,而漓江学院“向学、向善、自律、自强”的校训便是由此而来,其中“善”是其精华所在。由此我们确定了研究对象就开始对中文系举办过的前两届“中华传统文化月”活动的情况进行归纳和总结,学习其成功的模式和借鉴其经验。我们针对“中华传统文化月”中的系列活动的情况进行调查问卷的设计,内容主要包括:
(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受重视程度调查;
(二)、对中文系“中华传统文化月”活动的了解程度以及“中华传统文化月”对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
(三)、中文系“中华传统文化月”活动对建设校园“至善”文化,培养大学精神等问题。
我们小组成员精心挑选了十道题并打印了500份调查问卷。在前期的准备工作中,除了设计调查问卷,我们还把前两届“中华传统文化月”活动的成果制作成写真,对我们的课题进行更深入人心的宣传,为开展我们的课题活动做好准备。
二、 课题开展的中期内容
(一)对中文系“中华传统文化月”举办活动内容的深入理解
       中华民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中国风”的民谣带给我们真善美的心灵震感,真善美教会了我们发扬助人为乐的中华传统美德。早在两汉历史上,民间流传着各种各样的民谣,内容包罗万象,既有各地风俗民情的反映,也有民众对于时事所做的道德评判,抑或借某些事件的发生宣泄积累的不满情绪。正如《诗经&S226;将仲子》所云:“人之多言,亦可畏也。”2民谣的歌词简单,琅琅上口,广为传唱,因此为各个时期的政权所重视。《后汉书》中云:“和帝即位,分遣使者,皆微服单行,至各州县,观采风谣。”3说的就是汉和帝让人微服到民间采听民谣,掌握民众的言论与意向。实际上,民谣也就是各个时期的社会舆论及社会思潮,从中折射出的生活面是相当广泛的,构成了一幅幅反映汉朝社会情况的立体画卷。而传统文化月就是借此民族的伟大特色举办了中华传统文化月之“中国风”歌唱大赛。书法,是世界上少数几种文字所有的艺术形式,包括汉字书法、蒙古文书法、阿拉伯文书法等。其中“中国书法”,是中国汉字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从广义讲,书法是指语言符号的书写法则。换言之,书法是指按照文字特点及其涵义,以其书体笔法、结构和章法写字,使之成为富有美感的艺术作品。汉字书法为汉族独创的表现艺术,被誉为:无言的诗,无行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而国画则是汉族传统绘画,是用毛笔蘸水、墨、彩作画于绢或纸上,工具和材料有毛笔、墨、国画颜料、宣纸、绢等,题材可分人物、山水、花鸟等,技法可分工笔和写意,它的精神内核是“笔墨”。由此,中文系中华传统文化月举办书画大赛,为书画爱好者提供一个展现自我的平台,“抛书画之砖,引国艺之玉”。持此之外,我们还了解了各种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如诗、词、曲、赋等,对中华传统文化月之中文大讲堂、传统文化讲课大赛、环保传统服饰设计大赛等进行深入了解举办的深刻意义。
(二)课题活动的开展
       我们小组成员经过精心的前期准备工作,在10月中旬,正式开展课题活动,该活动包括对学生发放调查问卷和对部分老师进行采访这两部分内容。首先,我们在食堂一楼大门设点把制作好的调查问卷随机发给过往的各系学生填写并且回收,除了设点发放问卷的形式外,我们小组成员还通过走宿舍和走教室等形式发放和回收调查问卷。仅两天的时间,我们就把调查问卷发放和收集完毕。我们小组成员对调查问卷进行统计,相关数据如下,共发放了500份调查问卷,回收了422份有效问卷,回收率84.4%。在回收的问卷中,中文系学生共填写了241份,其它系的学生共填写了181份。我们的问卷中的第一至第九道题是客观选择题,第十题是主观表达题,通过本次调查,我们初步掌握了在校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以及收集了大部分学生对中文系举办“中华传统文化月”系列活动的宝贵建议。(调查问卷见附录1)
(三)调查问卷分析
       我们小组成员通过对回收的问卷进行详细分析,得出了以下信息,在我们学校有96%的大学生知道我们中文系举办过“中华传统文化月”系列活动,但是将近63%的学生只是听说过这个活动,而对这个活动并不是很了解,这说明我们举办活动时的宣传力度不够大,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很多大学生不够重视中国传统文化,尽管如此,还是有68%的学生参与过我们的活动的。比如,我们中文系在第二届“中华传统文化月”中举办的儿时游戏大赛,共有120支队伍参加了该活动,人数接近800人。可见我们举办的活动还是比较有吸引力的。在调查的对象中对我们举办的中国传统服饰设计大赛、儿时游戏和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竞赛活动比较喜欢,对其他活动则兴趣一般,这也说明了我们举办活动的质量和创新性有待提高。在被调查的学生中,有超过86%的学生觉得中文系举办“中华传统文化月”活动对弘扬和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以及建设校园“至善”文化,培养大学精神是有帮助的。在活动中,学生不仅通过参加活动增进了友谊,也了解了更多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识,因此,我们必须继续办好往后的每一届文化月的活动,这对我们来说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动力。转眼,在学院喜迎十周年院庆之际,中文系师生也迎来了五周年系庆,借此,中文系举办第三届“中华传统文化月”,本届中华传统文化月各项活动均围绕着学院“至善”校园文化的主题展开。整个“中华传统文化月”分为博学周、汉韵周、雅戏周、赏味周,涵盖了十二个具有中华传统特色的项目活动,今年还新增了手工艺制作节、诗歌咏乐汇、礼仪大赛等。特别是第二届“中国风”歌唱大赛,此次盛典不仅仅为我们拉开了第三届“中华传统文化月”的帷幕,更是让我们领略了中华传统民族文化的绚丽多彩,动人的乐章深深触摸我们心灵深处的净土,曼妙的舞姿给了我们最豪华的视觉享受,真善美助人为乐的中华传统美德,用行动温暖了身边每一个人,将公益推向高潮。
(四)老师对该活动的看法和建议
       除了对学生发放调查问卷外,我们还采访了漓江学院党委副书记马耀林老师,中文系的郭玉贤老师和外语系的黄华宪老师。
       马耀林老师说,他曾参与过中文系“中华传统文化月”的启动仪式和系列活动。他认为“中华传统文化月”活动的举办和学校宣扬的“至善”理念有着紧密的联系,一所学校的职能主要是培养人、教育人,并且把学校校风和学风建设为宗旨,漓江学院也不例外,因为社会、学生和家长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漓江学院在办学的过程中,要从校训精神中提炼出“至善”作为核心,注重学业上和品德上的协调发展,一所一流大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人的德行。他表示,要做社会上需要的有贡献的人才,就必须注重专业知识的积累和提高,更要注重个人品行的修炼。对于开展“中华传统文化月”活动和“至善”文化的紧密关系,马耀林老师说,漓江学院是一所年轻的大学,缺乏历史的汲炼和沉淀,我们需要一代又一代的师生和学子来为之建造,这就需要一种永恒的东西来做为动力,那就是精神,就是至善的精神。还有则是办学的机制和体制的问题,我院的学生特长多,适应社会的能力强,但是要看到我们同学存在的缺点和不足,所以我们需要稳抓学风,抓好同学们大学四年规划,打来良好的基础,培养同学们的学习习惯,树立成才目标。当我们让马耀林老师为我们之后活动的举办提点建议时,他说道,中文系的“中华传统文化月”活动是一个带动同学们学习成长的平台。他衷心的希望中文系在日后举办活动的设计能有所创新,能很好的体现中文专业的学术品味,并且要以同学们为主,表演的主角应该是广大的同学,而不只是有才艺的同学或者工作人员积极参与其中。再有,就是发挥团体的作用力量,多举办小组或团体参加的比赛,增强同学们的团结互助能力,更能达到“至善”的效果。因为大学的学习更提倡互助的,研究性的学习,这样更能营造学习的分为和状态,能够提升同学们学习的兴趣。必须要注重形式上的创新和组织上的创新,更适合学习成长的需要。
       中文系的郭玉贤老师在采访中对中文系举办的两届“中华传统文化月”活动进行了比较,她认为,第二届比第一届参与度加大;学生锻炼的程度比第一届更多;但已转为多元;第二届的奖励方式比第一届要丰富,证书和书籍作为奖品,不仅能达到鼓励的效果,还能增长同学们的阅读兴趣。这样的方式获得了师生的广大好评。对于下一届的“中华传统文化月”的举办,郭玉贤老师提出了四点建议:一、举办之前要确定方案,让整个活动要有章可循。二、有明确的目标,并且要把目标细致化,具体量化。三、活动举办的过程控制要严谨,路径要明确,干部的分工要明确。四、干部需重视时间的观念问题。
       外语系的黄华宪老师对自己参与过的“中华传统文化月”活动中的讲课大赛给予了好评,让他记忆尤为深刻的是舞狮文化,他认为这不仅仅是传承了传统文化,也通过讲课大赛这么一个平台让人们更理解它。老师还说到要先熟悉并且传承这个语言国的文化,在学习上才得以更深刻的掌握,才能学得精细;他在国外(越南、泰国)带学生实习时很明显的体会到越南、泰国都属汉文化圈,它们受其影响,并且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远远高于中国,比如上课时无需老师提醒全体学生自动起立向老师行礼;行人过马路形势中的车辆会自动停止让行人先过等;黄华宪老师说“中华传统文化月”是非常好的一个活动,它能通过举办校园文化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从而为将来就业提供更多平台,而且细节尤为重要。黄华宪老师还说:“至善”就是做好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细节!它并不空,并不虚!”他希望将此活动向校外推广,让更多的人得以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让新一代更理解并且喜爱本国的传统文化并一代代传承。
三、课题的后期总结
         经过了为期一整学期的酝酿和归纳总结,我们在自身充分了解“中华传统文化”及学院“至善”理念之后,深刻调查并知悉我院师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受重视程度以及对中文系“中华传统文化月”活动的了解程度,“中华传统文化月”对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对建设校园“至善”文化,培养大学精神等的了解,我们就此展开了课题深入的讨论及总结成案的工作。讨论的内容包括: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和普及。因为“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说“文化对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影响更深刻、更久远。”这就是文化的本质,国家的文化自觉非常重要。“但只有国家的文化自觉是不够的,国家的文化自觉必须转成全民的文化自觉,这样我们国家的文化才有希望,社会的文明才能进步。”4就此,我们就如何开展更多具有中华传统文化的活动展开热烈讨论; 除此之外,“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至善”。止者,必至于是而不迁之意。至善,则事理当然之极也。言明明德新民,皆当至于至善之地而不迁,盖必其有以尽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也。5“明明德,便要如汤之日新;新民,便要如文王之“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各求止于至善之地而后止也。”6所以,我们就如何深入践行“至善”理念而展开讨论,对除了善行外的活动建设,如何更好地由心“至善”而与同学们展开热议。最后,我们由小组成员共同完成此次课题总结成文的工作。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我们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千百年来,它是中华儿女薪火相传的不灭神话;千百年来它从未沉寂,穿越千百年风沙的中华传统文化,依然绚丽夺目,而弘扬和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对于我们每个炎黄子孙来说是义不容辞的责任。而看问题、认识问题、研究问题就要研究最根本的东西,才能解决问题;就如同研究植物一样,光研究它的枝叶花果,是永远弄不懂植物的。7“中国是东方的书香门第,文化的‘珠穆朗玛峰’就在中国。”4而我们作为漓江学院的学生,应该为传承和保护中国传统文化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漓江学院中文系,作为母语系,我们深感自身对中华传统文化传承的重大责任,“中华传统文化月”成为我们继承和创新传统文化的一种途径,也成为中文系的一张名片,举办 “中华传统文化月”活动对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是具有积极意义,同时,当“至善”成为我们的文化追求,当“自立、自强”成为我们的信仰,该活动对建设校园“至善”文化也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中国传统文化月”活动作为中文系的品牌系列活动,只有不断地完善自己,超越自己,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才能得以长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现代汉语词典》  第五版  商务印书馆  第1763页、第210页、第1427页。
2、《诗经.将仲子》 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   上海古籍出版社。
3、《后汉书》 中华书局版  南朝范晔  是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二十四史”之一  卷八孝灵帝纪第八  卷九十七志第七&S226;祭祀等。
4、《文化的“珠穆朗玛峰”就在中国》  冯骥才  北京日报。
5、《章句》  释“止于至善”。
6、《语类》  卷14第119条  廖德明。
7、《中国传统文化的新突破》  武艺。


 


关闭 打印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