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第三届社团(团队)创新课题—— 上善若水,厚德载物——关于保护漓江人文环境的社会调查

发布时间:2012-05-21文章来源: 浏览次数:

【内容摘要】漓江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和宝贵的历史文化财富,它不仅优化了自然环境,而且丰富了人文环境。近几年来,漓江人文环境没有得到改善,保护漓江的措施不力。通过探讨研究保护漓江中的人文环境来为保护漓江提供有益参考和建议。对漓江人文环境的历史性及社会性的分析,从而得出保护漓江举措。

【关键词】保护漓江  人文环境    历史文化


漓江环境问题是一个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从改革开放新经济的定型、出现及发展到后来的中国进入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经济的腾飞都将对任何环境产生轻重和好坏不一的影响。漓江面临的环境问题包含两个方面。第一、自然问题。漓江不仅仅是一个禁闭的自然环境,它受到来自各方因素的影响。大气环流带来降水,而水流又可能带来其它物质(泥石流、灰尘、杂质、水生植物等)的污染。这在自然污染中属于自然规律和自然法则的污染。其污染程度能在漓江消化污染物的程度范围内。属于正常的自然环境问题。对于此类环境无问题,人类可以采取多方面和多种防护措施,例如沿岸修筑堤坝和防护栏、定期打捞漓江水源中的污染物、保持漓江各段水源的水质、注重漓江周围环境的绿化问题。第二、人文问题。我们从人文的角度出发,从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客观实践性出发,去探究漓江的环境问题。
在人文范围内,环境问题的引起并不是环境自身所为,而是人类因为自身生活和生存资料无法得到满足且生存资料缺乏的背后对生存资料的渴求和对漓江环境保护的淡化造成。当地居民无论是长期居住还是内外迁徙定居,都因为经济发展不平衡给自身或家庭带来的生存困难,注定此类居民需要索取才能保障基本生活,而漓江环境成了唯一的索取。从城乡发展角度来看,我们观察到,当地的各项发展指标,例如人民收入、房屋建设、交通基础设施等都处于相对落后状态,与城镇的经济发展不持平,人民收入以及村镇建设的大多数资金来源,除了子女外出打工的获得,就是靠老一辈人民挖山吃水。我们知道环境的自认承载力和再生能力都是一个有限循环,而对生存资料的无限的索取显然违背了与环境的和谐相生,一定程度上就造成了对环境的人文性破坏。基于这个观点,人文环境的保护就能上升到人民生活如何得到保障、如何提高人民的环境意识的层面。不仅是对课题中心思想的围绕,更是将人文的理念做了升华。此次课题的探究和实践,就是从人文的基本角度和理念出发,发现漓江存在的问题


一、 拥有厚重的历史文内涵,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桂林是一座以山水秀丽和文物古迹众多为主要特征的风景游览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从汉至清乃至近代,历代都在这里留下了灿烂的文化遗产,如兴安灵渠、恭城文庙等,文物古迹丰富,市区范围内有文物古迹共552处,被列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117处,其中国家级5处、自治区级23处、市(县)级89处。靖江王府及王陵、李宗仁故居及官邸、八路军桂林办事处旧址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些文物古迹,都有很高的文学、历史、艺术价值和欣赏价值。众多的文物古迹,集中体现了桂林的文化特征:以甑皮岩为代表的史前文化;以灵渠、相思埭为代表的古代水利科技文化;以明代靖江王府、王陵为代表的藩王文化;以名山胜迹石刻为代表的山水文化;以西南剧展为代表的抗战文化。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协调,二者浑然一体,相互辉映。城在景中,景在城中,城景交融。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设置桂林郡,开凿灵渠,沟通湘江和漓江。桂林从此便成为南通海域,北达中原的重镇。宋代以后,它一直是广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号称“西南会府”,直到新中国建立。漓江,就广义的含义来说也叫桂江。自秦代监泳开凿灵渠后,把它与湘江相连,沟通了长江与珠江两大水系,历史上长时期地作为中原到岭南的主要交通水道⑶在漫长的岁月里,桂林的奇山秀水吸引着无数的文人墨客,使他们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和文章,刻下了两千余件石刻和壁书,另外,历史还在这里留下了许多古迹遗址。这些独特的人文景观,使桂林得到了“游山如读史,看山如观画”的赞美。抗日战争时期,桂林成为中国著名的文化城,众多的爱国作家、艺术家会集在这里,谱写出抗日文化的新篇章。悠久的历史,为这块古老而美丽的土地孕育了富饶的文化。
建国以来,历代领导人几乎都来过这里“指点江山”。1960年, 周总理的提议,让凤尾竹摇曳多情的身影,成为漓江两岸独特风景,中外游客为之陶醉;1973年,邓小平语重心长的话语,使桂林掀起了治污、保护森林的高潮,我们的母亲河,因此少了很多呻吟和痛苦;1990年,江泽民的重要指示,促使桂林旅游业飞速发展,漓江从此成为外宾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美丽的漓江,从那时起,开始被数百万的外国友人拥抱。他们,从这里认识了桂林、广西和中国。伟人们远大的韬略,使漓江在过去的发展中保持了步履协调,经过桂林30多年的不懈努力,漓江才有了生机勃勃的今天。桂林,因此走向世界。
美丽的桂林漓江令人心旷神怡,引起世界的瞩目。现代摄影文化与桂林山水和旅游相结合的首届中国(桂林)国际摄影节于2005年8月1日至25日在世界旅游名城桂林举行。国内旅游交易会决定把桂林作为“中国国际摄影节”的长久举办地,今后将每年在这里举办一次。"千人拍漓江"作为首届中国[桂林]国际摄影节的重要内容之一,有中外摄影界同行约1200多人参加,这是还漓江一个原生态的活动:漓江奇特的山水风光一直是摄影家及广大摄影爱好者神往的地方,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旅游业的兴旺,往昔竹筏、鱼鹰、渔火以及传统红帆运输船逐渐被大型的机动船所替代,原生态的漓江美景难以重现。“千人拍漓江”是一个重显漓江千古真、善、美的愿景! 2010年漓江入选《国家地理》世界十大水上奇迹 ;同年,《印象&S226;刘三姐》入围中国国际旅游文化节奖项3甲……这些,都给漓江和桂林增添了厚厚的一层人文气息,让桂林与漓江更加国际化,受到国际的关注。

二、 随着社会的发展使漓江环境带有社会属性
漓江环境的社会性不仅是处理漓江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两者的相互关系和影响,而且是从多角度的人文性去解读漓江的人文环境变迁和发展历程。其中包含人民的生活习惯、人口迁徙、建筑风格和居民的成分构成。居民的成分构成是指居民的身份构成,比如外来人口、当地人口、具有恋乡情节者和极具扭转当地环境的意念者等。不同的人群属性对漓江环境造成的破坏性是不一致的,有必要对其深入罗列和分析。
理论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生存发展的强大动力,是社会进步的标志。1978年的改革开放,成为中国新崛起新理念新进步的有力的后盾。改革开放,赐予了中国时代的最强音和新步伐。当1978年改革开放在中国大地上悄然萌芽之时,那股犹如清新般的春风已经缓慢的飘落到桂林山水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美丽的广西桂林作为一个旅游城市渐渐走向世界。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漓江也潜移默化的发生了改变。


表一:

                  漓江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属性


生活习惯 人口迁徙 建筑风格 居民构成
1978—1992经济体制改革 逐渐脱离传统的生活方式,开始使用新的劳动生产用具。家庭联产承包的推行使落后的农村开始和城镇接轨。生产能够满足生存的需要,尚有结余。 经济开始初步发展,但许多地区仍处于极端落后状态。广西桂林漓江区域,由于地势、经济、政策的约束,人口仍以本地人口为主,人口稀少。 受到经济发展的严重制约。桂林漓江流域的建筑发展处于落后状态,仍是较为原始的建筑风格,以农村常见的瓦房、泥房、木房和黄土房为主。 漓江区域的居民构成仍以原始居民为主。漓江仍处于较原始状态,开发较晚。居民成分构成当地居多。由于生产方式的落后,人类行为对漓江造成的破坏程度较小。
1992—2001市场经济体制 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确定给城镇和农村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心针。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除了本土文化外还吸收外来文化。漓江区域的居民生活也受到影响,开始向现代生活转变。 宏观经济的软着陆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使得桂林漓江成为举世瞩目的旅游文化圣地。开发较晚、保持原貌且自然环境丰富的地带吸引了外来人口的关注,此时,外来人口的迁徙力度加大,和本地人口共同支配着漓江的命运。 经济发展带来的效益和收获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体现是在人居生活质量上。桂林漓江区域的建筑风格急剧转变。钢筋水泥、混泥土、各类型的高楼拔地而起,新时期建筑的背后却隐藏着不可忽视的隐患。 此时期的人口居民构成成分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当地居民除了老一辈仍固守外,青壮年多为外出打工或定居外地。而受到桂林漓江自然风光的吸引和经济利益的诱惑,外来务工或者从事各类型开发工作的人口络绎不绝。
2001—2008
2008—2011
中国入世的腾飞和新时代的号召 社会主义新时期,“小康”成为了时代的主旋律。桂林也开始慢慢的走进这个万众期待的社会。人民生活更加现代化、无论是生存资料还是生活质量都得到了大幅提高。值得重视的是,带动经济发展的背后是对漓江的过度索取。 除了本地居民外,桂林更多的是外来务工人口。从经济发展的趋势来看。外来人口都是看重漓江潜在的经济效益和短期的经济利益。而严重忽视漓江的保护和长期发展。 此时期仍以现代建筑风格为主。在建筑继续发展的同时,各类型的机械、运输工具也是不断的来到漓江周围。带来的大气污染、水污染和白色污染严重影响着漓江的生态环境。 现阶段桂林及漓江区域的居民构成,外来人口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一个地域而是遍及这个城市的角落。大多数务工者(漓江周边的摊点、旅行服务等)仍将开发漓江经济效益作为首要,在于满足自身经济利益的需求。
资料来源于中国改革开放后确立的经济发展阶段,笔者对其进行总结和归纳。

表格二:
                   漓江流域沿岸居民收入表(2009年前后)
村落 桂林市农民 兴坪镇画山村委 杨堤乡浪石村 浪石自然村 老村头村 新嵅村 漓江沿江农民
人均纯收入(元/年) 4849 4500 4000 4500 4000 4200 3500
资料来源于桂林人论坛《漓江沿岸部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从表格一中我们可以发现,社会发展对漓江以及漓江环境保护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漓江环境保护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性成为我们在探讨如何保护漓江中人文环境的重要部分。社会发展究竟该如何处理经济、社会以及环境之间的关系?通过对漓江本身社会性的分析,我们能够从中发现保护漓江人文环境的落脚点。
从表格二中可以明显看出,漓江沿岸居民的经济纯收入较低,生活亟待提高,从而提高到漓江沿岸经济社会发展亟待加速、漓江沿岸生态环境亟待增强保护、漓江沿岸旅游研发亟待规范的层次。因为生存和生活方面的缺乏,漓江资源便成为沿江居民唯一的获取目标,同时,因为地区落后,经济文化不发达,对于漓江资源的摄取也是极不合理的,成为漓江环境问题的一大影响因素。
与全国其他城市相比,桂林市的经济发展具有特殊性。漓江成为带动桂林市经济发展的重要纽带,同时保护漓江也是桂林市发展的基础。是桂林市政府的一项基本事权,同时,保护漓江又成为桂林市发展的动力。只有这样桂林市才可以实现可持续发展。桂林市政府通过从财政政策的角度去划分漓江流域(从财政收入的多少来划分漓江区域并对其进行针对性的财政预算和财政投入。完善财政的地域性规划和使用,更正确合理使用财政治理漓江和桂林市城市问题)[1].
国家要发展经济,也得保护漓江环境,但漓江沿岸的村民却在巨大漓江旅游业发展的利益诱惑下顾不上保护漓江环境,这样子就产生了一组国家与人民之间的矛盾,当然这组矛盾的影响力不会直接让二者产生冲突,国家的相关规定还是在一定程度上能约束漓江沿岸村民的。以2007年11月23日,桂林海事局还被迫做出漓江游览方向转点的决定,将原为从磨盘山码头出发到阳朔的漓江全线调整为杨堤精华航线游为例:政府为了保持旅游业发展的可持续性而被迫做出了旅游方向转点的决定之后,被禁行的原路线沿岸居民的生意必然相对萎靡,造成的直接结果就是家庭收入下降,而人的心理有些时候是需要用经济来平衡的,在这样一种情况下,被禁行的原路线居民就会为了体现自己的地方特色而创造一些原本没有的特色以吸引游客前来,这样的结果就会导致当地的人文景观遭到扭曲,也会导致政府禁行的初衷得不到实现;再以众人皆知的“印象刘三姐”为例,印象刘三姐作为一个大型的人文景观登场漓江,本着展现人文景观的目的导演而出,同时也为当地居民提供了众多的就业岗位,但到了2008年1月却停演了,原因是无水景可观。尽管现在印象刘三姐恢复了演出,但场面却不再有以前那种自然的感觉,这一系列状况导致了当地原本打算靠“印象刘三姐”生活的居民们无所适从,绝大部分居民蜂拥而至竹筏运输业,最终导致漓江上原本的竹筏人文景观扭曲不说,经营者为了降低成本基本开始采用更为坚固的廉价塑料管为材料,以廉价的柴油机、汽油机为动力,继而造成对漓江水质双重污染。
同时随着旅游业热度的上升,漓江上的游船、游人剧增。据调查,光游览船只每天排入漓江的粪便、污水和废弃垃圾就有300余吨,严重污染漓江水体,在江面上经常飘浮着油污等废弃物,曾多次发生游船上的外国游客拒绝食用漓江水烧的开水或饭菜的事件。1985年桂林市人民政府对游船的改造专门发布文件,规定漓江水域上游的一切新游览船只,必须有粪便盛装设施,下水前须经环保局和航政所检核,发给粪便盛装设施合格证,不合要求的一律不准进入漓江,对原有的船只限期在1986年7月1日以前改造完毕,不符合排污要求的一律要求停航。由此旅行游轮对漓江的水体污染程度将进一步减小[2]。

三、 从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关系中归结保护漓江中的人文环境
所谓的社会属性是指在某一个国家或某一个地区,根据该区域的经济水平、人口状况、环境水平、民族风俗等条件所制定并能够影响、促进该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法律、法规、条例等意识形态上的东西,通过这些意识形态所反映并区别于其他地区,漓江本身所具备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正是体现和涵括了这个内涵。漓江是桂林旅游的生命线。漓江的保护、治理和利用,关系重大。保护漓江,需要坚守,要让漓江的水世代碧波荡漾;发展漓江生态旅游,是巧用漓江。在“守”与“用”之间,需要政府、市民、旅行社、游客有所“为”和“不为”,尤其是政府的科学合理的“为”与“不为”,更是漓江生态旅游成功与否的关键。针对我们课题小组的调查实况,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政府相关部门应该把更加关注“人治”。所谓人治,就是用人来治理漓江流域的环境问题,用人性博爱、理智和尊重的思维去管理和治理漓江环境,而不是一味的强制漓江沿岸居民的行为甚至是主观能动性。在整治漓江环境问题的时候,注意兼顾好漓江沿岸居民的经济状况,以及正确引导漓江沿岸居民主动把保护漓江环境作为开发漓江环境的重要前提。
2.正确理解“漓江人文环境”和“漓江自然环境”的关系,坚持从保护自然环境出发,注重“漓江人文环境”的重要性,在不破坏、扭曲“漓江人文环境”的前提下保护“漓江自然环境”,在保护“漓江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升华“漓江人文环境”。
3.政府部门应该对漓江流域旅游业做一个比较系统的规范,并对不正规的经营个体进行规范整改,尽量把治理漓江自然环境的重心转移为治理“人心”为重心,尽量不使经营者为利益而冲昏了头脑,破坏漓江旅游业发展的可持续性。“人心”属于人类的主观思维,来自于自己定型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左右,但是,如果在积极、正确和合理的科学发展观念的指引下,人类那种自我定位的思维就可以得以扭转,这是人文中一个极为重要的过程和枢纽。
4.胡锦涛总书记在2003年7月28日发表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重要讲话。科学发展观重在“以人为本”将人作为社会各因素发展的本位,要求树立科学的人生价值观。漓江的环境保护不是在问题成型之后的措施,而是未雨绸缪。加强中小学环境保护的教育力度,宣扬漓江的历史人文价值,从小培养人民的环保意识。对于市级、县级政府、法院等机关部门首先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保障人民的各项基本权益,努力发展集约型市场经济,结合桂林市经济发展的现状,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可持续性发展规划。例如:引进外资、引进绿色环保的新型科技、针对市场需求,扩大多种劳动力市场,增加更多的社会服务性的工作岗位,将人力资源引向更多的社会空缺处和需要的地方来。针对桂林市和漓江两项热门旅游点,政府在获得良好收益的同时积极、合理规划使用财政治理景点环境。这些便是人文中基本的“重视和关怀人”,从人的需求出发,从社会的发展出发,去营造和建设一个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社会。
5.科学发展观中提到,观念要一步一步的转化。漓江的环境问题已经积淀已久,问题不断涌现,政府应对旅游业、旅游业附属的各类型服务业、生产业进行规范。政府要杜绝任何企业和个体利用发展漓江来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和“形式主义”从而破坏漓江环境。发展城市中多方向经济,例如:科技生产、教育发展、人才的多方向培养等。不再把漓江作为城市经济发展的唯一动力。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建设新时期的新农村。利用桂林市高校资源众多的优势,培养农村干部,引导大学生走向农村,发展农村绿色经济,不再让农村人把漓江资源和漓江旅游作为生存发展的唯一目标。

 

 

四、调查问卷数据统计和分析

1、对于整治漓江,您觉得最可行的方法有:
A、倡导环境保护观念(17%)B、行政法律制度保障(15%)C、财政资助(60%)D、划区域分配(8%)
2、你觉得现在和以前的生活相比下列哪方面最满意:
A、物质生活(32%)B、城市环境总体进步(38%) C、精神生活(24%)D、没明显区别(7%)
3、漓江在治理上需要你的的支持,你会做到:
A、思想上支持(60%)B、出义工(15%)C、捐款给政府(12%)D、带头保护漓江,倡导、鼓励周围人积极参与(13%)
4、就漓江水质变化所影响到的方面,您的态度是:
A、影响生活用水(16%)B.影响城市形象(44%)C、影响经济发展(38%)D、影响不大(2%)
5、您认为城市用水现状及其原因为:
A、用水充足(3%)B、受气候影响,季节性缺水(68%)C、缺水现象常有,水利调节不当(21%)D、用水问题越来越影响居民生活(8%)
6、如果要解决这一问题,您觉得可行办法是(可多选):
A、节约用水(80%)B、加强水利建设(45%)C、加强水净化处理技术,循环利用(38%)
7、您认为与漓江相关的人文景观有(可多选):
A、桂林山水(100%)B、文化遗迹(30%)C、人文风俗(78%)D、旅游开发景点(67%)
8、对于漓江人文景观是否存在缺失,您的看法是:
A、不存在(25%)B、存在,人文景观数量少(13%)C、存在、人文景观质量差(34%)D不关注人文景观的游览(28%)
9、你对近年来兴起的漓江徒步旅游这种方式所持得态度是(可多选):
A、不利于旅游经济的发展(70%)B、易造成环境污染(45%)C、有利于环境保护(90%)D、是一种健康的旅游方式(87%)
10、您认为当前保护漓江环境最可行,最应该做的是(可多选):
A、制止扼制破坏漓江环境的行为(100%)B、大力提倡环保意识(100%)C、制定合理的开发保护规划(100%)D、加大惩治力度(49%)
11、多年来社会各方对漓江整治的效果:
A、没多大成效(7%)B、效果一般(21%)C、效果很好(34%)D、不清楚(38%)
12、导致漓江水污染主要原因是(可多选):
A、生活污水(85%)B、工业废水(36%)C、旅游污染(68%)D、不合理的开发利用(70%)
13、您对近年来政府开展的保护漓江措施及工作成果的态度(可多选):
A、关注少或不关注(3%)B、做的不够好(40%)C、做得很好(87%)D、应该全民努力(99%)
14、您对乱扔垃圾到漓江沿岸及水体中这种现象的态度是:
A、无所谓(1%)B、个人道德行为(4%)C、愤怒(6%)D、社会各界积极采取措施,制止此类现象发生(89%)
15、在看待人文景观与漓江的关系上,您的看法是:
A、没关系(0%)B、关系不大(1%)C、有一定联系(7%)D、联系紧密(92%)

调查问卷数据分析:本次课题调查问卷一共派发500份,收回有效调查问卷467份。调查问卷的对象涉及桂林市当地群众、市区和郊区景点游客以及在校大学生。问卷中6、7、9、10、12、13题为多项选择题。因题目数目较多,每题选项不同,我们采取百分比的数据形式进行统计和分析。
分析结果如下:
①在众多采访对象中,普遍认为在漓江人文环境的保护中,政府起着决定性的指导和引导作用。
②众多采访对象中,对环境保护的意识都较为强烈,但是行动上仍然滞后,在旅行中,有时为了便利和快捷,将垃圾或污染物排入漓江级周围,直接对漓江的环境产生破坏。
③对于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人们对后者的认识更胜一筹。像大圩古镇、磨盘山码头以及漓江周边的村落、山庄和渔村,这是有着丰富文化资源的地域,人们更多的是走马观花和略知一二。人们对自然景观的熟知,会加大其宣传力度,从而加大破坏程度。
④漓江周围居民生活水平较以前有很大程度提高,但是精神生活的满意度与物质生活发展不成正比。许多居民仍将生存生活放在追求的第一位,基本的生活物质不能满足,就无法上升到精神层面。从而阻碍了居民对事物认识观的提升,尤其是对漓江的环境保护认识。
⑤群众普遍认为漓江的污染是多方面的,不仅仅是游客需要承担责任,政府和相关领导部门更应该采取积极、有效措施来防微杜渐。
⑥采访者仍然认为漓江是他们的生命之源,尤其是当地居民,从小依山傍水的生活方式决定了他们对漓江的在乎和重视程度。随着国家地区经济的发展和桂林当地经济的不平衡发展,导致了漓江现在所面临的尴尬境地。但是保护漓江环境的意识和心情极为强烈,但是需要相关的正确引导和宣传。保护漓江不是一个人或者一个单位的事情,而是应当全民行动,用良好的生活方式去影响周围的人,带动社会上良好的风气,这样,才能从人性、从人的本身去缓解甚至去杜绝漓江存在的问题。


结语:要保护好我们的这张“名片”——从人文环境角度保护漓江
在和当地的村民的交谈中,我们能深刻的体会到他们保护漓江源意识的淡薄。当提及政府为保护漓江源而采取的“三禁”政策,他们对此还是心有不平。他们认为,“三禁”政策是建立在牺牲基本生活资本上的,村民陈善德说:“生活都不能保证了,还谈什么环境保护!”所以,漓江源的保护不仅仅要依靠大自然的神奇力量,更需要人文环境的大力支持。重视文物资源、文化资源、社会管理资源等人文环境在保护漓江中的作用是坚持漓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总结中我们小组得出了这样的结论,漓江源的碧绿长流不仅因为它源于大自然的神奇造化,更重要的是在保护漓江源中人文这个因素发挥了重要作用,人们对保护生态环境有着强烈的意识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这是漓江源保护中不可或缺的。
漓江,不仅仅在桂林散发着其独有的魅力和光芒,在世界,漓江用长流不息的生命之音敲击着时间的光环和岁月的历练。漓江,不仅活在桂林人民的心中,在每一个人的梦中,都有一幅清澈透明的山水。人类优良的品德和尊重博爱将成为漓江流淌的灵魂,科学发展观和理性的经济思维将成为漓江散布的馥郁芬芳。漓江是桂林人民的母亲河。千万年来,她流淌着历史,流淌着文明,流淌着桂林经历的沧海桑田,也流淌着新时代桂林的梦想、憧憬与希望。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桂林因漓江而璀璨,漓江文化更是桂林文明的一个缩影。

 


参考文献:
[1]关于漓江的历史和沟通珠江与长江两大水系关系资料,参考《广西水利水电》期刊,作者:秦慰俭,作者单位:广西民族学院历史系,发表时间:1986年6月30日。
[2]本段落参考《经济研究参考》期刊,作者:龚明聪,作者单位:桂林市财政局,发表时间:2010年9月21日。
[3]本段落参考《中国环境管理》期刊,作者:李奕峰,作者单位:桂林市环保局,发表时间:1987年8月29日。

 

 


附件一:
象山景区及周边地区考察日志
时间:9月27日                    考察地点:桂林市象山景区
考察具体内容:
1. 象山公园内人文环境的保护情况:上午九点,我们一行人来到了桂林市象山公园。进入象山公园后,我们根据原定计划,分别对象山公园里的工作人员、游客进行了采访,采访中我们针对如今漓江水质的变化、象山景区的保护情况以及政府今年来对漓江采取的措施进行了采访。其中工作人员蒋先生对我们本次采访态度非常热情,并针对我们所提的问题进行了逐一解答,从他回答中,我们了解到今年来政府部门一直在不断为象山景区的人文环境而努力,政府还为上了年纪的老人提供了晨练的场所,漓江近几年的水质也得到了非常好的保护。在采访结束的时候他还指着一位正在清理漓江小支流“”坝口水草的老头,说这些年来,政府一直在保护漓江水质上做着努力,那老头就是专门负责清理坝口淤泥和杂物的。在告别蒋先生之后,我们对身穿蓑衣,头戴斗笠的桥头老先生进行了采访,老先生用桂林话和我说这几年漓江的水质在慢慢变好,人们生活的环境质量也在不断改善,就拿他的清淤工作来说,这一个月以来清理的东西是越来越少了。在结束了对老先生的采访,我们进入了象山公园的景区,在象山脚下的象鼻附近,我们惊异地发现原本石壁上的名家笔迹,现在只可依稀见着斑驳,但山脚和半山腰的穿山洞中我们还可以看着一些市民在此拉弦弄笛,在半山腰的穿山洞中,我们采访了一名来自西安的游客,在采访过程中她说很喜欢桂林的山水,但跟没来之前的幻想有一定的差距,还有就是漓江的水没有想象中那么清,人们居住的环境和其它城市基本没有太大的差异,在保护上,桂林地区的有关部门应该加强一下。
2. 曾洲村走访记录:为了更好地了解当地的人文环境,我们一行人来到了象山公园的江对岸——曾洲,原本我们是打算采访一下这个桂林市中心的农村,但到了那里走访了几家之后我们才发现在那里居住的基本已不是本地居民,而是在附近工厂的个人和收入较低的外地人居住。对于这一结果,我们小组的成员都感觉诧异,但通过了解后,我们才明白,本地人都在市区买了楼房,而这里的房子大部分作为廉价的出租屋租了给他们,而江旁边的所谓的渔民,也是来此谋生的外地人,也就是说象山景区附近的所谓本土人文已基本不存在了。而当我们问及现在他们引用的水多是来自自来水公司提供的生活用水,江里的水除了洗手、洗脚和洗衣外极少用来清洗使用食物。
3. 象山景区漓江水质实地考察情况:下午三点左右,我们从解放桥下来沿着漓江往上游走了大约1500米,期间采访了一些在江边垂钓的中老年人,他们纷纷表示近年来,漓江的鱼是越来越少了。同时我们也看到几台挖机正在河中心作业,打算用挖掘运输的方式将河床降低,以方便游船的形式,这个我们不难看出是因为上游的泥沙在此处不断淤积,最终使河床抬升,水深下降,而必须采用人工挖掘的形式来挽救。四点左右,我们一齐来到了象山公园对面的河岸,看着江上微波粼粼,私家的游船穿梭不断,真的是一种享受,但当我们翻开江边水中的石块试图捕捉一些小虾的时候,非但没有发现任何的鱼虾,而且在每翻开一块石头的同时会泛起一圈圈的油脂。
4. 小结:本次象山景区及周边的考察活动过程中,我们得出了以下几点:
⑴政府一直在为漓江的水质及人们的生活环境做努力;
⑵工业的发展和景区的游客承载量对象山景区的保护产生着影响,人文景观正在从我们的身边不断缺失;
⑶市区附近,漓江沿岸的居民多被城市化,但城市化的同时大片的漓江沿岸的人文环境遭到损坏,甚至缺失;
⑷象山景区与解放桥漓江河段,水质表面看上去清澈,但水质令人堪忧


附件二:
                         兴安猫儿山考察日记

2010年10月23日,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滴水游学学生团队学习实践创新活动课题小组,在活动前期学院的积极配合和支持下,猫儿山调查之旅拉开了序幕。本次我们小组所到达的是广西猫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区,注重考察了漓江源附近的人文环境,并对得出的结果进行讨论分析。
漓江源隐蔽在猫儿山丝毫不引人注意的八角田高山泥炭沼泽中,如果从秦始皇开凿灵渠征服岭南算起,她隐蔽了至少2000年。直到清代,人们才意识到漓江的真正源头隐藏在猫儿山。直到20多年前,人们才确认这片表面平静其实深不可测的湿地正是漓江的源头。
猫儿山地跨兴安、资源、龙胜三县,海拔2141.5米,是广西最高山脉越城岭的主峰,以绝世之伟,雄踞华南之巅,云海茫茫,望断江南,声踞“华南第一峰”,是广西三大河流漓江、资江、浔江的发源地。材料中我们了解到,漓江源位于猫儿山中部,左右分别分布着浔江和乌龟江。十里峡谷的水在高寨村旁和乌龟河的水汇合形成了漓江上游。
漓江源头水究竟是怎么形成的呢?漓江—我们神圣的母亲河在这一片神秘的沼泽中蕴藏着怎样的力量?我们可以推算,每年的3月到10月是漓江的丰水期,那么在接下来为期4个月的枯水期里,我们的母亲河是怎样保持她的碧绿长流?漓江从猫儿山上留下,经过大峡谷(其中有两个发电站)、资源、阳朔、桂林等19条支流,其中还包括生活用水、农业用水及工业用水。那么,漓江是会不会遭遇干涸?
带着一连串的疑问,我们采访了猫儿山国家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的工作人员蒋子鸣先生,对于我们的疑问他介绍道,猫儿山广西唯一大规模的高山湿地,茂密的森林蕴藏着巨大的森林水文效应,其“绿色水库”的称号即源于此。猫儿山的森林土壤总汇水能力和枯落叶层吸水能力之和为4738万立方米,相当于47座100万立方米库容的小型水库的蓄水量,正是由于具有这样大的保水能力,才保证了漓江夜以继日的水流。
除此之外水源产生的另一种方式就是水雾。它的量不大,但由于猫儿山常年滞积雾凇,一旦气候温差、空气对流发生变化,它即会变成雨滴降落林中形成水流,成为漓江水源的有益补充。
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是漓江源形成的先天优势。在走访中我们还了解发现到了这样的一些事实,严重影响了漓江源的生态环境。
在半山腰上我们发现了主道旁一个巨大的垃圾堆,其中八成以上是塑料袋之类的白色污染物品。在离垃圾堆不远的地方我们更看到四位农民模样的中年人在路旁边装了整整一车的竹子准备下山,而车附近的山坡上被他们砍成一片狼藉。沿着漓江源支流,我们可以发现古居民、古村落、古城镇都存在这不同程度的损坏,可见政府缺乏保护人文环境力度和完善的措施。
在和当地的村民的交谈中,我们能深刻的体会到他们保护漓江源意识的淡薄。当提及政府为保护漓江源而采取的“三禁”政策,他们对此还是心有不平。他们认为,“三禁”政策是建立在牺牲基本生活资本上的,村民陈善德说:“生活都不能保证了,还谈什么环境保护!”所以,漓江源的保护不仅仅要依靠大自然的神奇力量,更需要人文环境的大力支持。重视文物资源、文化资源、社会管理资源等人文环境在保护漓江中的作用是坚持漓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总结中我们小组得出了这样的结论,漓江源的碧绿长流不仅因为它源于大自然的神奇造化,更重要的是在保护漓江源中人文这个因素发挥了重要作用,人们对保护生态环境有着强烈的意识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这是漓江源保护中不可或缺的。
漓江,不仅仅在桂林散发着其独有的魅力和光芒,在世界,漓江用长流不息的生命之音敲击着时间的光环和岁月的历练。漓江,不仅活在桂林人民的心中,在每一个人的梦中,都有一幅清澈透明的山水。人类优良的品德和尊重博爱将成为漓江流淌的灵魂,科学发展观和理性的经济思维将成为漓江散布的馥郁芬芳。

 致谢: 非常感谢指导老师潘继华老师。从最初的定题,到资料收集,到写作,修改再到论文定稿,他给了我们耐心的指导和不懈的支持,为了指导我们的课题,他放弃了自己的休息时间,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令人钦佩。同时,感谢中文系李玉老师以及政法系玉素萍老师给我们团队的指导和帮助,是她们教会我们如何更准确的定位调查方向,在此,向他们表示我们团队由衷的感谢,并祝所有的老师培养出越来越多的优秀人才,桃李满天下!                   

关闭 打印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