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第三届社团(团队)创新课题---关于广西高校大学生环保意识与行为现状的调查与分析——关于广西高校大学生环保意识与行为现状的调查与分析——以南宁、柳州、桂林主要高校为例

发布时间:2012-09-01文章来源: 浏览次数:

    摘要:本文是基于世界热点话题——“环境保护”和在环境保护领域占有十分重要地位的“环境公众参与原则”这些关键信息为中心,以“环境问题”、“环保意识”、“环保行为”为基本线索,针对广西高校在校大学生而展开的调查与分析。以问卷调查的方式,精细做好结果记录与统计,进而科学分析,初步探究当代大学生“低碳环保”意识和行为状况,从而分析得出广西高校大学生环境公众参与意愿的程度,以及探索一条有利于引导大学生将环保意识与环保行动一致化、自然化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字:广西高校;大学生;环境保护;环保意识;环境知识;环保行为

一、前言

在2010年召开的第十届世界社会论坛上,环境问题在这个国际性的大讲台上成为了世界的焦点。2011年,全国两会召开,环境问题亦是成为了官民热议的话题。在海啸、地震、各种能源短缺之后,环境问题悄然压上了众人的心头。
2008年,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公众报告中指出,要“增强全社会生态文明观念,动员全体人民更加积极投身于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要一代一代人持之以恒的进行下去,让我们的祖国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而后,我国下达限塑令,环保工作卓有成效。各大高校纷纷推出各种环保举措以达到提高学生环保意识的目的。如漓江学院通过“限塑令”、“学生自主回收餐盘”等举措,以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为我院践行“至善”理念以及建设标准化学生公寓宿舍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环境问题日趋严重的今天,世界都在呼吁全民环保,大学生是社会建设的根基,每年都有大批大学毕业生涌入社会,大学生的环保意识对于实现“全民环保”,提高环境公众参与意愿 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大学生的价值观代表了社会知识阶层的发展方向,其言行将影响周围人的言行,因此,要提高青年人环境公众参与意愿,培养公民的环保意识,就必须使得大学生拥有高度责任感和环保素质。
另外,桂林有两江四湖之胜景,漓江山水更是广西申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的主打项目,生活在这座城市的大学生,更应有强烈的环保意识,让环保从大学生做起,以大学生朝气蓬勃的特点,更能带动城市文明,更能反映当代人环保意识现状。
本课题将通过对广西南宁、柳州、桂林三个主要城市,共六所高校(广西大学、广西民族大学、柳州工学院、广西师范大学、桂林理工大学、漓江学院)的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进一步探索出适合我院提高学生环保意识的途径,营造高校大学生低碳环保的良好风气,为宣传环保尽绵薄之力。更加有益于我院践行“至善”理念以及建设标准化学生公寓宿舍。
课题以“低碳环保”为衷旨,用尽可能低碳的手段,尽可能的宣传和带动环保,同时在公益性质的宣传中展开学术研究双丰收。将课题打造为“在低碳中做公益,在公益中探索环保”。不浪费一张纸,发放的调查问卷追求100%有效回收;不做多余的用品准备,拒绝一次性用品。时刻关注桂林各大高校社团动态,特别是环保活动,实现资源共享以节省经费开支。

二、课题关键词的概述

(一)环境问题
指全球环境或区域环境中出现的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现象。环境问题是环境保护问题的简称,它主要是指利用国家法律、法规和舆论宣传而使全社会重视和处理污染的问题。

(二)环保意识
环境保护意识是指对环境保护的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并在思想中养成环境保护观念以及知道人们的良性环境行为的一系列思维模式。但环保意识并不止于环保认知,这还是一种有别于行为本身的行为倾向。确切的说,这种行为倾向是指在做出行动之前的思想倾向、意向等。当环保意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则会自然而然的在生活细节中,为保护环境而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行为等等,甚至形成习惯。

(三)环保行为
  环保行为是指行为主体在环保意识支配下的一切有利于环境保护和环境改善的积极做法。环保行为是以环保意识为基础的,比如,随时关上水龙头,节约用水;随手关灯,节约用电;多步行、骑车,少开私家车等。


三、研究对象及方法

(一)调查对象
成立此课题小组,首要的衷旨便是发挥大学生影响力,以广西桂林、柳州、南宁三地的主要高校为例(分别为:广西师范大学、桂林理工大学、漓江学院、柳州工学院、广西大学、广西民族大学,共六所高校),全面了解广西高校大学生对环境知识的认知程度和环保意识以及环保行为习惯情况,并携手各校社团举办各种环保主题活动,借机宣传环保知识,在互动中发放问卷调查和环保宣传册,增强大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研究方法及数据处理
本课题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小组通过网上搜索参考资料以及咨询指导老师等多种途径,较为全面的制定出调查问卷。问卷主要分为三个部分:1、环境知识;2、环境保护意识;3、环境保护行为。
问卷采用不记名的方式进行现场答卷,现场回收。共在六所高校,十余次的环保宣传活动中,随机发放了总数1200份调查问卷,收回有效问卷959份,有效回收率为79.92%。
其中,广西师范大学共发放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76份;桂林理工大学共发放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84份;漓江学院共发放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200份;柳州工学院共发放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33份、广西大学共发放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34份、广西民族大学共发放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32份。

(三)问卷设计思路
环境问题知识的掌握,决定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对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问题了解的越深越透彻,那么自身的环保意识也会随着提高。而环保意识决定着人们的环境保护行为,环保意识较强的人将具有较多的环保行为,反之,环保意识较弱的人环保行为较少。所以,在探索有利于大学生提高自身环保能动性的道路上,大学生的“环境知识”、“环境保护意识”、“环境保护行为”这三个项目的状况尤为关键。

四、数据统计及分析

(一)环境知识区块问卷调查结果
环境知识区块的问卷设计,主要是为了了解在校大学生对环境知识的掌握程度,初步了解当代大学生环境知识教育的现状。这是这项课题开展的首要任务。在这一板块的问卷设计上,我们将内容细分为两部分:
1、大学生环境知识的了解程度;
  白色污染 世界环境日 垃圾分类 三废 温室效应
仅听说过 238 561 869 541 221
没听说过 0 68 67 144 0
完全了解 721 330 23 274 738
总人数 959 959 959 959 959

 

从上表可以看出,同学们所掌握的环境知识并不算差,时下热点关注的环境问题名词的了解程度,多表示“听说过”,我们所问及的环境名词基本都被调查对象所了解。但对于这类名词的深入含义,我们针对部分参与问卷调查的学生进行了随机采访,发现,“白色污染”和“温室效应”更多被大学生们所熟识。而“三废”和“垃圾分类”则被多数同学表示并不了解具体所指的是什么,比如“垃圾分类”,一些同学表示概念十分模糊。

2、大学生获取环境知识的渠道。
  有趣的是,100%的大学生都认为,他们自小所接受环境保护教育多半是来自于学校及师长的引导教育。然后才是收看电视、广播、报纸、书刊等等。选择“民间组织”、“政府宣传”等方面的获取环保教育知识的同学只占了总数的35.34%和37.01%,而从亲友、父母等其他渠道所获得的信息甚少。

(二)环境保护意识区块问卷调查结果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这是一条被当代人所熟知的环保标语,目的则在于提高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无论是大打环保宣传标语,还是环境问题的知识普及,我国从学校教育到政府工作,都一直坚持了几十年,然而,当代大学生的环保意识水平又是如何的呢?

1、大学生对自身周边环境问题严重性的感知情况调查
  从上表看,在被调查的各所院校当中,在校生对自身所处环境的认知基本一致,多介于“很好,没什么问题”和“一般,不太严重”之间。只是柳州工学院的同学对当地环境的状况判断较之其他院校学生有明显不同,有25人认为当地环境状况“比较严重”,达20人认为“非常严重”。这一结果与同年的三个城市环保局所公布的“城市环境质量评估报告”大体方向是相一致的。

2、对环境污染成因的判断情况
我们还就“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来了解大学生们的理解情况
  普遍大学生认为对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较多,而最主要的还是因为如今经济飞速发展,企业只注重经济效益,而忽略的环境保护;“人们的环保意识差”、“政府重视程度低”、“环保执法不严”和“处罚力度与执法力度较弱”等原因占次要因素;认为“法律法规”不全的比重只有23.25%,而“宣传教育缺乏”的因素也只占到44.94%。

3、对环保工作重要性的认知度
在调查问卷中,一条关于“我国环保工作紧迫程度”的问题,统计结果显示,有95.31%的大学生认识到“我国的环保工作迫在眉睫”。关于“你和身边的人经常谈论环境问题吗?”只有24.40%的同学表示“经常谈论”,而57%的同学则表示“偶尔谈起”,表示“从不谈论”的学生比例占到了12.6%。

(三)环境保护行为区块问卷调查结果

在这一区块当中,首先是对大学生的环保活动参与度调查:
 
如图所示,当今大学生参与环保活动的积极性较为乐观,“电视、广告”“报纸、期刊”等大众传媒形式的环保活动较为被大学生们所接受,“参加环保宣传”、“参加环保公益活动”等需要消耗较多时间、精力的环保活动形式,大学生的参与率就明显降低。而仅有15.43%的大学生加入环保组织。,在被调查的959名不同高校的大学生中,没有一名曾经为自己身边存在的环保问题而上诉有关政府部门。
其次,大学生的环境保护行为调查,我们所收集到的数据统计结果较为令人担忧:
在调查问卷当中,我们设置了如下几个问题:
1、在公众场合发现垃圾是否会主动捡进垃圾桶?
2、在打印文件时,是否使用“双面”打印?
3、对破坏环境的行为是否会予以制止?
4、购物时,是否会特意不使用塑料袋?
在这几个是非题当中,选择“否定”的同学远远超过半数以上。对此我们也进行了随机采访,了解到一些同学即使知道一些行为不利于环境卫生,但终因“不好意思”而不会站出来制止,而“打印打双面”和“不使用塑料袋”则因为观念不够深刻,没有养成习惯而被忽略。

五、总结:
通过本次课题的调查与分析,可以发现:
1、大学生对于当今全球性的环境问题都有基本的了解,但是这些环境问题的成因和解决对策等,则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可以说,大学生所接受的的环境教育还是比较欠缺的。
2、从大学生们对环境问题的了解渠道上来看,还是“学校教育”、以及各种大众传媒手段发挥了较大的作用,而“政府部门”和“家庭教育”等方面则显薄弱。其中“家庭教育”的欠缺与“政府部门”的疏忽不无关系。
3、从学生对“自身所处周边环境的感知情况统计结果”和“环境问题成因”的判断来看,大学生对环境保护还是保有一定的警觉度,大学生的环保意识较为乐观。
4、对大学生的“环保行为”的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自主参与的“环保活动”较为积极,然而自身的“环保行为”却表现出惰性以及不成熟性。

综上所述,一方面,当今的大学生并不缺乏“环保意识”甚至说是比较强的,多数大学生参与环保公益活动的意愿较强。然而,另一方面来说,学校以及社会的“环保教育”只做到了“蜻蜓点水”,大学生的“环保行为”不能从生活中自然而然的散发,甚至成了“喊口号式”的参与“环保宣传”。
这两方面的比较,看似自相矛盾,但其中透露出的问题不得不引人深思。
大学生有环境意识,却无环保行动力,归根结底的原因是什么?教育程度和政府号召力没有发挥到积极的作用。文化程度与环境意识成正比关系,文化程度低,思想观念也就较为落后,环境意识贫乏,反映到现实中就是人们的愚昧盲目行为的增多,环境污染和破坏加剧。相反,文化程度越高,环保知识就越多,环境意识越强,对环保事业的参与程度也就越高 。大学生具有一定的文化程度,他们的环境意识自然也就不低,然而在“环保教育”上脱了节,造成大学生对“环保事业的参与程度”也随之脱节。学生对于环境保护的目的以及环境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我国环境政策与环境现状等问题的认识还不够深入,对于如何处理经济利益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认识还不一致 。这就需要我们学校、政府、社会做出共同的努力。

八、加强大学生环保意识和行为的对策:
1、高校加强对学生环境知识的教育,可开设环境教育方面的选修课程。
2、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可加强校园环境文化建设,多支持环保公益性质的协会开展活动,鼓励师生参与到公益环保队伍当中,亦可开设讲座、展览、竞赛、研讨等等活动,丰富大学生课余生活之余,更培养学生“环保行为”的积极性。
3、从大学生环保知识的了解渠道上来看,目前,政府部门和社会所发挥的作用不大,政府部门应加强环保工作,应做好领头工作。
4、从大学生的环保经历调查上看,各大传媒的受众群体广泛,如果能够发挥传媒的作用为建设环保添砖加瓦,提高环保性质的公益广告播放率,便能在点滴中感染大众。

七、参考文献
[1]霍燕 环境保护与公众参与[J].长白 学刊,2008(4):102
[2]范天森 大学生环境意识和环保行为的现状与对策[J].中国科技信息.2008(15):16
[3]胡锦涛 切实做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公众,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J].求是.2007(1):3-4
[4]李家兵 福州大学生环境公众参与意愿调查与研究[A].环境科学与管理,2011


关闭 打印责任编辑: